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今天腰痛的厲害,想去拔個火罐,緩解一下”“我今天坐了一天,腰背酸痛,走拔個罐,放松放松”……可見拔罐的療效已經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認可,但拔罐是如何起到防病治病的呢?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拔罐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的治療和保健有所幫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并認識這些方法,讓中醫適宜技術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得以發揮。
一、什么是拔罐?
拔罐是一種中醫特色療法,是選用密閉罐具,利用燃火、熱氣、機械等方法排出其內的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于體表腧穴或特定部位,產生良性刺激,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祛除病邪、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古代常以筒形獸角作罐具,故又稱“角法”。圖片
二、拔罐有什么作用?
1.疏通經絡:利用溫熱刺激和負壓吸拔的作用,來疏通經脈,調和營衛,從而對多種疾病進行治療。
2.調和臟腑:拔罐療法通過在經絡、穴位局部產生負壓吸引作用使體表穴位產生充血、瘀血等變化,穴位通過經絡與內在的臟腑相連,從而治療各種臟胕疾病。
3.平衡陰陽: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拔罐可溫經散寒。
4.協助診斷:通過觀察拔罐后體表的變化可以推斷疾病的性質、部位及與內臟的關系。
5.祛除病邪:開腠理、散風寒,調整臟腑經絡,鼓舞人體的正氣,有助于體內邪氣的排出。
6.雙向調節:在臨床取穴和拔罐方法都不變的情況下,拔罐具有雙向的良性調節作用。
三、拔罐的適用范圍有哪些?
拔罐應用范圍較廣,通常可以用來治療風寒痹癥、腰背肩臂腿疼痛、關節疼痛、軟組織挫傷、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痛經、中風偏枯等。
四、什么是罐印?
古代醫學認為罐印是由體內的邪毒受到拔罐時的負壓吸引達到皮膚表面而形成的。
現代醫學認為拔罐時產生的負壓使局部組織充血水腫、局部淺表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進而擴張、破裂,血液進入組織間隙發生淤血,最終形成罐印。
皮膚表現為點片狀紫紅色瘀點、瘀塊,或伴有的微熱痛感,罐印屬正常反應,1-2日即自行消失。
五、什么是罐診?
罐印不僅是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也是體內病理的反應。罐斑(罐印)診病,又稱為“罐診”,是根據拔罐后的罐斑來診斷疾病的方法。例如:
發紫伴黑斑——體內氣血不夠暢通;
水皰水腫——體內有寒氣、濕氣;
灰色——虛寒體質或體內有濕;
紫黑色——供血不足,體內有積累的寒氣;
色紅而暗——體內有熱,供血不足;
鮮紅而艷——體內有熱或體質陰虛火旺;
粉紅色——正常顏色,氣血循環良好;
有皮紋或者微癢——風邪或者濕癥。
六、拔罐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飽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
2.拔火罐前要先排凈大小便。
3.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火罐,罐印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4.正確的拔火罐時間應該是在10-15分鐘。如果是身體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時間要減半。
5.女性的月經期及其他出血性疾病,不宜拔罐。
6.拔火罐后不要馬上洗澡,尤其是冷水澡,正確的洗澡時間是在拔罐后的1-2小時。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溫度要稍高一些。
7.高熱、抽搐、痙攣等情況不宜拔罐。
8.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不能拔罐。
9.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發多的部位不宜拔罐。
10.孕婦腰骶部及腹部不宜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