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語:有一種皮膚炎癥,患上了不能接觸陽光,只能避光生活,患者常被人調侃是現實中的“吸血鬼”。這種病就是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皮炎不僅發作起來折磨人,而且容易復發,治療不易。不過,中醫藥治療卻能取到很好的療效,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則中醫藥治療15年頑固性日光性皮炎的案例。
日光性皮炎的“簡歷”
日光性皮炎是一種由于食入或接觸某些含有光感物質的植物,經日光照射后引起面部等暴露部位急性皮膚炎癥的光過敏性疾病。它好發于春季,多見于青中年,但嬰兒和兒童也可患病。患者起病前一般會大量進食或接觸過某種蔬菜及有日曬史。
本病均為急性起病,皮膚損害主要發生在顏面、耳垂、手背等暴露部位。早期發病會有面部灼熱緊張、癢痛、刺痛、脹痛或蟻行感,隨后出現腫脹,皮膚堅實光亮,潮紅或紫紅甚至發黑,出現瘀點、瘀斑;嚴重者眼睛難以睜開,口唇外翻,甚至出現水皰、血皰、糜爛滲出。潰瘍愈合后出現瘢痕,常遺留色素沉著。此外,部分患者伴有發熱、頭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全身癥狀。其中,年老體弱者臨床表現更嚴重。
根據以上特點來看,日光性皮炎與中醫古代文獻中的“赤面風”相類似。明代《外科活人定本》記載“此癥生于正面之上,紅腫而浮起。初覺宜發散……若稍遲變成大毒,眼閉口腫,顴高頤凸,甚可畏也。”由此看來,日光性皮炎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皮膚疾病。
不過,本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確,可能是由于皮膚接觸或系統地吸收某種植物中所含有的光感物質后,又經日光照射,吸收光能后被激發或發生化學變化形成半抗原,后者與組織中蛋白質結合形成全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或細胞免疫反應所致。因此,本病的預防以防曬為主。
而通常情況下,日光性皮炎積極治療,就能很快痊愈。但也有部分人群會反復發作,多年不愈。這時候就可以選擇中醫藥來進行治療。
頑固性日光性皮炎病例分享
患者丁某,臨滄耿馬縣人,50歲,務農,本因尋治男性疾患至我處,脈診時,查看患者手背,多處散在玉米粒大小“結節”且搔抓滲出嚴重。
自訴:因長期務農,風吹日曬,皮膚日曬處則會瘙癢嚴重,搔抓“出血”方可止癢,不多時復而又起,苦不堪言。
病史:患者日光暴露處瘙癢嚴重,已有15年,頭部、頸部,尤以雙手背嚴重,睡眠欠佳,飲食尚可,大便偏膩,小便調,舌苔黃膩,邊有齒痕,脈滑。
方藥:給予“溫清飲合平胃散”加減:
黃芩15g、黃連10g、梔子15g、黃柏10g、當歸30g、川芎15g、赤芍30g、地黃30g、蒼術30g、厚樸15g、陳皮10g、白鮮皮30g、地膚子30g、紫草30g、柴胡15g、黨參20g、法半夏20g、煅龍骨30g、煅牡蠣30g、茯苓30g、甘草6g。
方義解析:溫清飲為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組成,因患者手背主要以“結節”為主,考慮為“痰瘀互結”造成,先將“白芍”換“赤芍”。又因中醫理論提示:“脾為生痰之源。”故以“二陳湯”化痰,“平胃散”燥濕健脾,最后以“小柴胡湯”暢通三焦氣機,進而治病求本。外加白鮮皮、地膚子、紫草以止癢;煅龍骨、煅牡蠣以安神。
體悟:中醫治療皮膚病,既需要四診合參,也需要觀察患者皮損狀態,并結合舌苔脈象予以治療。在中醫臨床診治過程中,如何組方治療變得非常關鍵,個人感覺“經方與時效方的結合”效果較好,一個調理臟腑,一個針對疾病病機。醫路漫漫,多在體悟,多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