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醫教師本身就缺乏對中醫文化的自信,影響了對中醫的繼承和創新,妨礙了傳道授業解惑,長此以往,能培養出合格有自信的中醫高級人才嗎?
•竭力建立一支合格的中醫教師隊伍是重中之重,否則一切頂層設計和過程安排都難以落地,合格的中醫教師是基本的試金石,而中醫教師的培養首先要樹立自信。
•將“一陰一陽之謂道”作為公理的深刻認知,是中醫自信的堅固支撐。在自信中,真正領略到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而不斷地從中獲得新的滋養和法寶,才能有定力與底氣,這是一種自信的傳遞,一種生存力的傳遞,更是中醫辦學初心的傳遞。
目前,我國把人民群眾的健康問題放到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隨著社會對中醫的服務需求量越來越大,中醫藥法的頒布實施,讓中醫事業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一些問題也明顯地暴露出來,如療效、藥材質量、人才培養、政策引導、體制機制等問題,筆者著重談談中醫高等教育問題。
中醫師資隊伍建設是最迫切、最根本的問題
中醫高等教育主要由全國25所中醫藥院校(包括民族醫)完成(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包括中醫藥院校在內共有247所本科院校開設了中醫藥學相關專業)。中醫藥院校同樣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五大功能,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涉及多個方面,如課程設置、專業建設、教材內容、教學方式、培養目標、考核評價、學術創新、師資隊伍、執業醫師考試等等。但筆者認為,中醫師資隊伍問題,是中醫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最迫切、最根本的問題。
中醫目前的師資隊伍,并不缺乏現代醫學知識和現代教學技能,但是隊伍中具備深厚的中醫功底和傳統文化素養的教師,就少之又少了。最重要的是,一些中醫教師本身就缺乏對中醫文化的自信,影響了對中醫的繼承和創新,妨礙了傳道授業解惑,甚至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自覺地表達出對中醫的負面情緒,降低了學生最初的興趣和信心,長此以往,能培養出合格有自信的中醫高級人才嗎?
中醫課程分基礎理論課和臨床實用課,20世紀80年代前,學校通常讓臨床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上基礎理論課,他們是臨床專家,動手能力強,學驗俱豐,醫藥兩擅,上起課來生動有底氣,能深深感染學生,因此,學生的基礎課學好了,自信就有了,自覺也有了,上好臨床課就有了保障。但現在學校中醫基礎課教師往往是年輕教師,臨床經驗欠缺,還有一些年輕教師本身缺乏對中醫的認同,上課的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合格的中醫師資隊伍出現斷層已是長時間的問題,形勢是嚴峻的。
中醫師資隊伍出現斷層有四個原因
部分中醫教師對中醫文化不自信。目前,中醫師資隊伍中一部分人員,對中醫文化持不自信不認同態度,主要根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往往是盲目的,究其原因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缺乏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缺乏深層次的現代科學精神素養。
中醫師資缺乏有效傳承。目前中醫高校中,合格的師資隊伍斷層已經不止一代了,中醫師資在傳承上先天不足。中醫高等教育中,本科教學上除了貫例的教學模式外也嘗試引入傳統傳承班,實行導師制,即在學生入學后,學校遴選一些教師作為導師,按照傳統方式分別傳幫授課帶若干名學生,但這些導師的師資卻令人堪憂。
唯科研論導致考核評價體系有偏差。中醫高校目前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學校與教師考核評價體系有偏差,教師職稱評定與科研項目掛鉤。這就導致一些教師對教學工作并不關心,熱衷于搞科研項目、發表論文獲取成果。因此,很多一輩子執教講臺、兢兢業業的教師,等到榮譽評選時,由于評選權重在論文、科研成果上占比大而落選,挫傷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部分中醫院校決策者對中醫情況不了解。中醫院校及負責臨床教學的附屬醫院的決策者,相當一部分人員對中醫缺乏起碼的了解,對于中醫教育中強調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不了解。因此,決策者在對中醫不了解的情況下,還要提出具體措施來提升中醫教育質量也是勉為其難。因此,加強中醫高等教育相關決策者自身中醫素養亟不可待。
中醫教師的培養首先要樹立自信
接下來,筆者想從近代以來文化傳統的傳承角度來談中醫師資隊伍建設中最重要的自信問題。
近代以來,文化學者一般把文化傳統分為大傳統和小傳統,前者指社會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態及其傳衍,后者是與之相應的民間民俗文化及其信仰的世代相傳。
“五四運動”對大傳統的清算與拋棄是明顯的,小傳統卻依然較好地在民間保存,由于民間文化習俗及其信仰比大傳統更具有穩定性,傳統文化的密碼在小傳統里就埋藏得更加深邃。因此,“五四運動”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可以看到古人說的“禮失,求諸野”現象,直到“文化大革命”小傳統遭到了大破壞,中國的文化傳統出現了斷裂。
(T)
那么中醫的傳承是否也出現了類似的“禮失,求諸野”現象呢?事實上,目前還不完全會。一方面,今天的民間仍保存有很多原汁原味的中醫或民族醫傳統理念和實用技術,頗受群眾歡迎,這也是值得決策部門高度重視并制定相關政策深入挖掘的。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對中醫的醫療、教學、科研發展和改革正在采取各種措施予以支持,如“醫教協同”卓越中醫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制定、《中醫藥法》的頒布等等。
筆者看來,目前中醫的“大傳統”不濟,除了政策的引導不能很好地符合中醫的自身規律外,還有就是行業自身的問題了。就中醫高等教育而言,竭力建立一支合格的中醫教師隊伍是重中之重,否則一切頂層設計和過程安排都難以落地,因此,合格的中醫教師是基本的試金石,而中醫教師的培養首先要樹立自信。
自信是人之興趣、行為與專門思維最起碼的前提。中醫自信,不管是理論自信,還是實踐自信,僅空泛地淡論中醫的博大精深,或從一些經驗個案、某種技術推廣、某些知識技能競賽、甚至從某種“噱頭”去找自信,往往不可靠,也不穩定,有時甚至是自欺欺人。
應該說,中醫的實用性對建立中醫的自信心很重要,中醫自信心真正的獲得,一定與滿足內心的至高理性直接相關,在中醫的療效普遍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自信應該是沒有疑慮的自信,就像蘋果能吃一樣真實。
中醫自信來源中醫理論體系中的公理
現代科學與技術的自信是毋庸置疑的,整個現代科學是一個嚴密的數理邏輯系統,現代科學成果經過實驗后可以用數理邏輯表述來支撐,而數理邏輯系統有一個邏輯起點,這個邏輯起點由公理構成。可以說,整個現代科學體系是一個公理化體系,因此,上述邏輯起點經過漫長但卻嚴謹推理,所呈現的既定現象是穩定重復的,甚至可以準確預測或推理未來事件。
同理,中醫理論體系中是否存在若干公理?基于這些公理推理出的或人為干預的生命現象可以穩定重復嗎?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中華傳統文化源頭之一《周易》中提到,“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中醫體系的一個公理。所謂“道”者,是中國文化最高范疇,最高法則。“一陰一陽之謂道”,至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做出詮釋。
一是宇宙萬物包括生命都是一陰一陽的對立統一體。它的經典支撐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是宇宙萬物包括生命這個大系統,陰陽活動不管分多少方面、多少層次,經過綜合互相作用后,最終結果都會以一陰一陽或一對陰陽呈現出來。它的經典支撐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陰陽者,數之可百,推之可千,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三是人的個體生命,如果處在一陰一陽的和諧狀態,就會合乎道,《內經》曰為“得道”,斯得道必定自然而然地呈現為健康,或者說,無論人體發生什么疾病,只要陰陽能夠調和,疾病就能自然而然地痊愈。它的經典支撐是《傷寒論》所說的“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概括地說,陰陽運動是宇宙萬物包括生命活動的最高法則。天地系統的陰陽變化是無限的,但其內在的一致性,最終表現為一陰一陽或一對陰陽,這使我們對人體陰陽運動是否和諧進行清晰的判斷成為可能。由于天人之間存在陰陽運動的一致性,因此,中醫對于疾病,在于將人個體失調的陰陽運動重新調節到與天之陰陽運動一致的狀態,與天之陰陽諧振,就能實現健康。因為,天是沒有病的,是“行健”的,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還有什么比天的生命更長久的呢?“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謂“道法自然”(《道德經》)。實現了“陰陽和”,就能與天合一,與道合一,自然之力便成為我們生命活力復原的根本之源。“自然”是天道的本來屬性,不需要另外效法,道本來如此,自然之道有著絕對性。
綜上所述,如果將“一陰一陽之謂道”作為一個公理,那么,以上推理便是必然的。以方法論的立場而言,如果我們對一個公理化體系的現代科學體系認同的話,那么對同樣一個公理化體系的中醫系統也是有充分理由認同的。況且,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為邏輯起點之一的整個中醫理論體系不僅完備,而且幾千年以來直接有效地指導著中醫的臨證實踐并取得了可以重復的療效。
因此,將“一陰一陽之謂道”作為公理的深刻認知,是中醫自信的堅固支撐。關于“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又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即是說,我們的生命秉承延續了一陰一陽的天道變化,就叫善的境界,這種境界是通過人性的本能智慧來認知和完成的。關鍵是人性的本能智慧激發,需要我們作出至誠的努力。故《中庸》曰“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又曰“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一過程,甚至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即是說,我們對“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認知與實證,需要一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過程,這是一個勤于學習、思考、批判、實踐的過程,甚至需要作出百倍、千倍的鍥而不舍的努力,如此,才能真正完成這種認知,親證這種境界,進而實現一種理直氣壯的自信。在自信中,自然自覺,在自覺中,自然升華,真正領略到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而不斷地從中獲得新的滋養和法寶。作為教師,才能有定力與底氣,傳道授業解惑,才能獲得深刻的人道主義意義,這是一種自信的傳遞,一種生存力的傳遞,更是中醫辦學初心的傳遞。
一些人認為中醫沒有方法論,是“玄學”,這種觀點對中醫高校的教育與學習氛圍的影響,尤其是對青年教師的影響無疑是負面的。對于老祖宗留下的這份寶貴遺產,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今天的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需要清醒、理性、客觀、耐心的態度,否則是容易發生顛覆性錯誤的。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當前中醫高校解決當務之急的標本兼顧之策,這種高素質首先體現為對中醫的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自信。有了這種自信,一切都可能成為理性的自覺,少了這種自覺,對中醫就可能是一種應付、一種時髦,甚或是一種投機與褻瀆。對于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我們應該學習,但不應該看作是一種唯一的評價標準,我們應該在碰撞交流后更懂得中醫的深刻、張力、實證與優美。
將教學任務與質量作為評價體系的核心環節
因此,在堅定中醫理論體系中公理的基礎上,讓中醫教師樹立自信,是建設一支合格師資隊伍的基礎。此外,筆者還對中醫教育的改革提出幾點思考對策。
目前,改革優化學校教師考核評價體系是最迫切的。通過改革優化,將教學任務與教學質量作為學校與教師考核評價體系的核心環節,切實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提升任課教師的薪資待遇和榮譽等級,不僅是對教師的尊重,也是提高教師上課積極性的重要手段。教學課時數可作為績效考核、晉級及相關榮譽評選的指標。
此外,“十三五”中醫學專業教材建設研討會上,張伯禮院士反復強調中醫教材編寫,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注重中醫的本源,培養學生中醫思維是關鍵。但中醫教材內容也不應統的過于死板,應留出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空間給授課教師個人發揮。
中醫師資有效傳承的辦法之一,是由決策部門從全國范圍嚴格遴選師資,成立國家中醫教師高級進修學院,對全國中醫高校的中醫師資隊伍特別是年輕教師進行有計劃的分類培訓。這里的關鍵在于能否真正遴選出高水平的合格師資。之前,相關部門也組織過中醫教師培訓,可收效不大,問題在于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與合理計劃,而且,培訓教師人員的水平也差強人意,因此,決策部門應立足實際,調整思路,深化改革,要有專門的人、專門的部門、專門的政策開展此項工作。
中醫未來的希望,關鍵在于后繼有人。從長遠看,解決后繼有人關鍵還在于中醫高校,更準確地說在于中醫高校的改革,這是大局,也是務實的態度,更是一種眼光和境界。目前全國25所中醫藥院校(包括民族醫)在校本科生約數十萬人,研究生約數萬人,努力把這些學生培養成為中醫事業的合格接班人是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