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主任醫師尚艷杰主持完成的《飛經走氣針刺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研究》獲得2017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研究顯示飛經走氣針刺法治療肩周炎有效率可達96.67%,臨床療效顯著。
75歲的郭大爺患肩關節周圍炎近半年,多方求治療效不顯,肩部劇烈疼痛,活動受限,使他晚上無法入睡。經患者介紹,郭大爺找到尚艷杰。尚艷杰采用針灸療法和針刺手法,治療半個月郭大爺的病就康復了,郭大爺高興地稱呼尚艷杰“神針”。
肩關節周圍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機理總體來說就是肩關節周圍的無菌性炎癥,如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膜囊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肩周炎的早期變化是纖維性的關節囊收縮變小,肩關節造影可說明關節的容積減小。本病的發生多與年齡因素、急慢性損傷、免疫內分泌因素、退行性改變、環境因素、全身性因素等有關。中醫學認為肩周炎屬于痹證中的痛痹和著痹。內因是由于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外因由于風寒濕邪侵襲。
該研究課題組多年來總結臨床經驗,不斷優化治療手法和穴位組合,目前已形成以飛經走氣針刺法為主的治療方案,極大地提高了臨床療效。
該課題組運用飛經走氣針刺手法治療肩周炎,通過對肩關節疼痛、功能和活動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程度進行評估,對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漿中P物質、β內啡肽的含量變化加以對比觀察,并與常規針刺方法治療作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兩組總有效率之間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提示治療組總體療效優于對照組。飛經走氣針刺法治療肩周炎能更好地減輕患者的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和活動度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飛經走氣針刺法與常規針刺法在治療肩周炎上血漿P物質和β內啡肽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能夠顯著提高肩周炎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具有明顯的鎮痛、改善關節活動度的功效。
“針刺手法是針灸學術中的高精尖技術,是針灸理論中博大精深的部分,是提高針灸臨床療效的關鍵。”尚艷杰介紹,飛經走氣針刺法運用飛經走氣龍虎大段之法,以達通經接氣、氣至病所之效。一者取其通關節氣血之痹,二者取其疏通上肢經脈,使經氣順利通過關節,直達病所,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正如《金針賦》所言:“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接通,可使寒著暖而熱著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止決水,立見時功。”
目前現代醫學應對肩關節周圍炎常用西藥藥物治療、封閉治療、手術治療及各種物理和康復治療。飛經走氣針刺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避免了手術及藥物的副作用和并發癥,具有安全無毒副作用等特點,與普通針刺手法比較,治愈率更高,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