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癱又叫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經中風而引起的。通常起病急,常有受涼吹風史,或有病毒感染史。主要表現為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病側額紋消失,眼裂不能閉合,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時漏氣,食物易滯留于病側齒頰間,可伴病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多淚等癥狀。此病種中醫特別是針灸對其有比較好的療效,根據病人的辯證及分期選擇不同的穴位來進行針刺,達到見效快、療程短、無副作用的奇效。我院針灸科從2011年成立至今共收治了800余例面癱病人,治愈率達到95%以上,得到患者的高度認可,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下面我們大家來共同分享一個病例:
患者段XX,男,68歲,因“受涼致左側口眼歪斜2天”來我院就診。門診以“面神經炎”收住入院。患者2天前因受涼后,突感左側面部麻木,隨后出現左側口角向健側歪斜,左耳底疼痛,左眼閉合不全伴左眼迎風流淚,左側額紋減少及鼻唇溝變淺,吃飯、喝水均感困難。舌部味覺正常,無右側肢體麻木及活動不利,無惡心嘔吐及意識喪失。入院后經過檢查排除其他疾病,診斷為:左側面神經炎。
患者入院檢查時的圖片,左圖是患者入院檢查時睜眼圖片,右圖是患者入院檢查時閉眼圖片。患者左眼不能閉合,左側額紋消失,左側鼻唇溝明顯變淺,口角向健側歪斜。
患者入院后予輸液(活血、營養神經及抗病毒,不使用激素)、面癱推拿、針灸、偏振光照射、拔罐、火針及中藥內服等對癥支持治療。
患者正在進行偏振光照射治療
患者正在進行面癱推拿治療
為患者行針灸治療
左圖是患者經過10天治療后檢查時睜眼圖片,右圖是患者經過10天治療后檢查時閉眼圖片。左眼能閉合但不完全,耳底疼痛消失,左眼疼痛、流淚消失,左側額紋及鼻唇溝明顯好轉,吃飯、喝水均不感到困難。
左圖是患者經過19天治療后出院檢查時睜眼圖片,右圖是患者經過19天治療后出院檢查時閉眼圖片。左眼能閉合,耳底疼痛消失,左眼疼痛、流淚消失,左側額紋及鼻唇溝正常,吃飯、喝水均不感到困難。患者明顯好轉,給予出院。建議患者出院一周后回院復診。并告知患者加強面部肌肉的功能鍛煉及注意飲食。
▲患者入院和出院對照圖,上圖是入院時的圖片,患者鼻唇溝消失、左眼不能閉合,口角向健側歪斜,下圖是經住院治療后患者以上癥狀全部消失。
面癱病的預防、護理:
1. 預防:保持精神愉快,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夜間避免受冷風侵襲。一旦患病要注意防護,冷天外出戴口罩,眼睛閉合不好時應戴眼罩,以防角膜受傷。常用熱水洗臉,井經常按摩局部穴位,進行必要的表情肌訓練。增強體質,寒冷季節注意顏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頭朝風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發病或復發。
2. 護理:
(1)眼部護理:急性期減少戶外活動,保持眼部清潔;可用眼罩蓋住患眼或涂抹眼藥膏,預防結膜及角膜感染;盡量減少用眼。
(2)飲食護理:有味覺障礙的患者應注意食物的冷熱度;避免堅硬的食物;盡量將食物放在健側舌后方,細嚼慢咽;注意飯后及時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3)康復護理:可對患側進行熱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面肌開始恢復時,需做面肌的肌力訓練,以訓練表情肌為主,做睜眼、皺額、吸吮、翹嘴唇、開口笑、提嘴角、吹口哨、噘嘴唇、拉下頜等動作,每次約20分鐘,每日1次,直至康復。
周圍性面癱與中樞神經疾病的區別:
溫馨提示:當您或身邊的人感冒后、吹冷風后、燒烤后或無明顯誘因出現耳底疼痛;一只眼睛難受、流淚或已經出現口角歪斜,在排除高血壓、腦梗病史的情況下出現以上癥狀時極有可能就是患了面神經炎(周圍性面癱),應趕快就診進行針灸治療,及早介入針灸治療能有效縮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