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熱,很多人嗓子又開始有“冒煙”的感覺。口干,但喝水似乎也不解渴,時間一長,嗓子還越來越疼。
這是身體——缺“水”了。
人體“缺水”,免疫力會下降!
這里所說的“水”,不是我們喝的白開水或茶水,而是人體的津液。
中醫把人體內除血液外的正常水液,包括臟腑、軀體及人體各個器官和孔竅的內在液體及分泌物,統稱為津液。
津液有滋潤、營養人體組織的重要作用,津液在身體里運行,就好比是火車道上的火車,將身體所需運達全身各處。
其中,我們身體的“免疫部隊”也需要依靠津液的輸送,若津液不足,火車少了,部隊自然無法順利“駐防”,身體的抗病力也會受到影響。
此時,若有外邪入侵,尤其是以熱證的形式開始入侵的,往往會引起咽喉不適,中醫理論認為,這是溫病的一種。
在很多時候,大家會覺得這是“上火”了,會使用一些“清火”藥物去解決,但效果往往不那么好,其實就是因為它的本質是津液缺乏,在治療上缺了“滋陰”這一環節,效果自然會打折扣。
春末夏初最易“缺水”
每年的春季氣溫上升,人體出汗增多,若身體里的津液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就會出現津液虧虛。
津液虧虛的癥狀:舌質發紅,苔薄或者無苔,口渴,咽干,大便干結,小便短少黃赤,咽喉腫痛,發燒,脈搏跳動得加快等等熱證。
此時,只喝水是沒用的。
因為,津液是我們進食的飲食水谷,經過脾胃等相關臟腑轉化而來的。
補水只是生成津液的其中一個條件,另外,還需要身體有足夠強大的轉化能力。
一個方子,補足津液!
中醫講究“酸甘化陰”,今天,向大家推薦一款簡單、價廉、易做,且能快速補充津液的小方子——烏梅白糖,解決這個小問題!
原料:7~8個烏梅(藥房可購),白糖兩調羹。
做法:將烏梅和白糖一起熬煮,至烏梅熬爛即成(可以撒點桂花調香調味)。
烏梅白糖湯出自清代醫家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一書,其處方僅二味食藥同源的烏梅、白糖。
其中,烏梅酸收,收而不澀,能生津液,溫病尤宜;白糖能補中而不橫滯,與烏梅酸甘生陰,最宜溫病虛證。
注意:痰多、舌苔白膩的痰濕體質者、易手腳冰冷的陽虛體質者,需少吃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