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雖然重視“吃”,卻不見得人人都會“吃”。病從口入,這是常有的事,除了吃了不干凈的食物會導致生病以外,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1.吃得過咸
咸的代表是食鹽,食鹽中所含有的鈉和氯是人體新陳代謝必需的物質,它們對于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長期吃得過咸,可能會引起諸多疾病,包括腦卒中、腎臟病、骨質疏松、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
中醫認為,咸味入腎,具有補腎養精的效果,但過食咸味食物,致腎自傷,不能主骨,即會出現骨骼的勞倦困憊,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到其他臟腑。俗話說:“淡鹽水好如參湯,濃鹽水卻似砒霜。”我們應改掉“吃得過咸”的飲食習慣,我國營養專家建議健康人每天鹽的攝入量應為6克。
2.吃得過甜
甜的代表是糖類,日常食用的蔗糖、糧食中的淀粉、植物體中的纖維素等均屬糖類。糖類是一切生命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但若過量攝入則會導致齲齒,引發肥胖、糖尿病、骨質疏松、維生素B缺乏,甚至會助推乳腺癌的發生。
中醫所說的甘味食物,不僅指食物的口感有點甜,更重要是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中醫認為:甘味入脾,具有補益脾氣的作用,但過食甘味食物,一則滯緩上焦,出現心氣喘滿,另一方面引起脾氣偏勝,損傷腎臟,會使顏面發黑,腎氣失去平衡,同時會使骨骼疼痛、頭發脫落。故有“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之謂。
3.吃得過苦
適量的苦味具有除燥熱和利尿等作用,能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功能,緩解由疲勞和煩悶帶來的惡劣情緒。但是,吃得過苦也容易導致消化不良,還會引起惡心、嘔吐或者出現其他疾患。
中醫認為苦味入心,具有降心火的作用,同時也易導致人體陽氣受損,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過食苦味食物,會引起心氣偏勝,損傷肺臟,而且又因心屬“火”、脾胃屬“土”,心病而“火不生土”,脾胃就會虛衰,故有“味過于苦,脾氣不德,胃氣乃厚”之謂。
4.吃得過辣
辣的代表是辣椒,辣椒含有多種生物堿能刺激口腔黏膜,促進唾液分泌及胃蠕動,有利于食物消化。但是長期吃得過辣,會引起味覺減退;導致胃腸粘膜過度充血,胃腸蠕動加速而產生腹痛、腹瀉。會直接刺激胃黏膜及潰瘍面,加重胃內局部的血管發生充血擴張,還會引起胃出血。此外,刺激胃腸粘膜,誘發基因突變,導致胃癌、結腸癌的發病率也會升高。
中醫認為辛味入肺,具有益肺氣的作用,過分嗜辣,會引起肺氣偏勝,一方面容易胸悶、燥咳、口舌生瘡、大便干燥。另一方面導致肝血不足,筋脈失血,爪甲失榮。同時還常出現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視物模糊等肝血虛的癥狀。故有“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之謂。
5.吃得過酸
酸的代表是食醋和含有機酸的水果,酸味有助于增進食欲、開胃、利消化。但長期吃得過酸,一方面損傷牙釉質,另一方面會導致胃酸過多和胃腸道不適,可能引起胃炎、胃潰瘍的發生。
醫學證明,如果人體體質傾向酸性,人體細胞的作用就會變差,廢物就不易排出,腎臟、肝臟的負擔就會加重,新陳代謝緩慢,器官功能減弱,容易得病。中醫認為酸味入肝,具有滋養肝氣的效果,但過分嗜酸,會引起肝氣偏勝而克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調。故有“味過于酸,肝氣以律,脾氣乃絕”之謂。
6.吃得過飽
若吃得過飽,胃腸負擔會過重而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出現胃痛、胃脹、腹瀉或便秘、嘔吐等不適,還可能導致營養過剩而致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等。
中醫認為吃得過飽,則脾胃負擔過重,食積于胃腸,日久脾胃功能就會受到損害,水谷精微就不能化生,就會產生疾病。即如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所說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7.吃得過燙
人們常說“趁熱吃”,其實吃得過燙對食管的傷害較大。過燙的食物經過食道,會讓食道反復被燒灼、刺激,長期下來,很容易引發食管癌。燙食可灼傷味蕾,而造成食欲減退,以及口腔粘膜出血、牙齦潰瘍或過敏性牙病,還可誘發口腔腫瘤。一般來說最適宜的進食食物溫度為20-40℃。
8.吃得過快
進食速度過快,食物未充分咀嚼,不利于食物和唾液淀粉酶的初步消化,從而會加重腸胃負擔,長此以往,不僅會導致肥胖,而且還會引發胃部疾病。
另外,吃飯快,食物團塊的體積大,易對食道產生較強的機械刺激,久而久之會引起消化道損傷甚至癌變。因此,吃飯時一定要細嚼慢咽,一口飯最好咀嚼20次左右,每頓飯的進餐時間最少也要在15分鐘以上。
9.吃得過油
老話常說“油多不壞菜”,做菜離不開油,油不僅可以增加食物的風味,還是人體必需脂肪酸的重要來源,而且有助于食物中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利用。但油攝入過多會導致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腦梗死、膽囊炎、脂肪肝、肥胖癥等多種疾病。油攝取不足會導致精神不振、情緒不佳,甚至出現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等問題。
因此,油不能多吃,但也不能不吃,關鍵在于適量。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人每天油脂攝入量是25-30克(大約是家用白瓷勺2勺半左右)。
10.吃生鮮食品
近年來,喜食生鮮食品的人越來越多,食源性寄生蟲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斷上升。如:吃生魚片、生魚粥易患肝吸蟲病;喜食涮肉、涼拌生豬肉,導致旋毛蟲病、腦囊蟲病;吃醉蟹或未做熟的淡水蟹,易患肺吸蟲病等;生吃紅菱、荸薺等易感染姜片蟲病。對于食源性寄生蟲病,更應把好“病從口入關”。
古語云:“縱口欲而百病生”,當我們的味蕾得到滿足時,更應關注飲食伴隨著的疾病,美味與風險同在,不管曾經的你是怎樣做的,至少從現在開始,應時刻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如有不良加以調整,別讓不良的飲食習慣偷走了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