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是陽氣蒸騰陰津從腠理而出的產物,也是人體陽氣、陰津生理機能的表現。
當人身體處于陰陽平衡的生理狀態下,不會常常大汗淋漓,也不會有什么不舒服的癥狀。
但是,如果你沒被熱著,也沒怎么活動,但仍然一身汗,或者是以前汗不多,現在突然出汗量激增的,可得當心是病了。
這3種汗是身體在求救
自汗
此類患者出汗不受天氣冷熱等因素的影響,時不時就會出汗,即使待著不動,也會汗流不止;活動后出汗更多,稱為自汗。
常伴隨氣虛、乏力、精神疲憊、食欲不振、易感冒等癥狀。
常見疾病:甲亢、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大多有動輒大汗的表現。
病因:陽虛或氣虛,自身衛氣不足,毛孔關閉不嚴。
應對方法:對于氣虛自汗者,宜益氣固表。
1.多食用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如紅棗、山藥、糯米、雞肉、牛肉等。
2.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補氣藥物,如人參、黃芪等,以增強體內氣血。
3.適度運動,如打太極拳、八段錦等以固護衛表。
4.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日常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盜汗
夜晚睡覺時出汗多,醒來后汗止,就像強盜一樣,晝伏夜出,被形象地稱為“盜汗”。(注:因臥室內氣溫高、被子厚而睡出一身汗,屬于正常現象,不是盜汗。)
常見疾病:感染(結核)以及內分泌、神經系統疾病,甚至惡性腫瘤(淋巴瘤常見)。
病因:若伴有午后低熱、兩顴發紅、手足心發熱、消瘦,屬于陰虛內熱盜汗,一般多見于陰虛火旺、久病之人。
應對方法:對于陰虛盜汗者,宜滋陰降火。
1.多食用具有滋陰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銀耳、百合、梨等。
2.可以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滋陰藥物,如麥冬、玉竹等,以補充體內陰液。
3.避免食用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陰虛火旺癥狀。
4.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情緒波動過大,以減少內火。
偏汗
偏汗俗稱“半身汗”,可表現為上身出汗、下身不出汗,或者左半身出汗、右半身不出汗。
常見疾病:多見于肌肉萎縮、中風及截癱患者,汗出常見于健側半身。
病因:氣血不和、瘀血阻滯、風痰阻絡。
應對方法:及時就醫檢查治療。
中老年人偏身多汗,可能是中風的一個前兆,尤其要警惕同時出現平衡不穩定、視物不正常以及口角歪斜、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的情況。
30℃以上的天氣,是中風發病的高峰期,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癥或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那么,不運動不出汗,一活動就冒汗是怎么回事?
如果平素汗出正常,但總是動輒汗出或是經常緊張出汗,這可能與肝膽濕熱有關;若表現為食后出汗或手腳汗多,則與脾胃濕熱有關。
對于這兩類問題,可以當歸六黃湯為基礎方,治療濕熱之邪為主的多汗證。
以肝膽濕熱為主的,可以搭配茵陳五苓散;以脾胃濕熱為主的,可以搭配竹葉石膏湯。
大量出汗的應對方法
及時補水
汗液基本由水分組成,所以大量出汗后就需要及時補充水分。注意不要因為口渴而猛灌,建議小口、多次地飲用。
多吃富含鉀、鈉的食物
出汗會流失電解質,其中鉀元素能夠調節細胞內滲透壓和酸堿平衡,維持心肌功能,使心跳規律,可以通過食用綠葉蔬菜或者水果來補充。
流失的鈉元素則可以通過飲用淡鹽水來補充。
及時降溫
當身體溫度升高、出汗嚴重,除了補充水分,也可以進行物理降溫,比如吹風扇、喝冷飲、洗手洗臉等,從根源上減少水分的流失。